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20071014 信義區隨拍
早上參加宏宗召集的「三星路跑」,不料搭到太空船差點迷航,所幸最後一刻平安返扺地球~
跑完後來實踐之前上課老師「隨時可拍照,處處是美景」。
約十一點靜怡跟青蛙也來了,我就得用前揹青蛙,後揹相機的方式逛街
更多照片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20071003 姚立明 讀書會
這天姚立明在二二八和平公園主持讀書會,主題是:「從緬甸反政府示威看世界反貪腐潮流!」
相關內容請看:http://www.deposewww.com/yao/course_5.html
更多照片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西元2000年3月5日 跨越斷層 掌握台灣未來關鍵的五年 李遠哲
七年前多前李遠哲的提出的看法,實在真知灼見。
迄今距李的關鍵五年已過了兩年,台灣是向上升?或是向下退?
跨越斷層 掌握台灣未來關鍵的五年 - 2000-03-05 李遠哲
從美國回來台灣服務這幾年,我看到了整個國家社會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珍貴過程。但是也有兩個大問題,我有很深的感受。一方面,我目睹派系和黑道橫行,社會上是非不清;另一方面,我眼見九二一大地震後,短短時間內,民間各界捐出了新台幣230億的愛心捐款。這不是任何國民所得美元一萬四千的社會都做得到的事,台灣人不但有錢,拿得出來而且肯拿出來。可是,災後幾個月來,地方派系與黑道也在災區爭得很厲害。我們可以隨時看到台灣「向上進」的力量,但也可以到處看到「向下退」的力量在同時對衝。
多年來,台灣地方自治沒有落實,財政收支劃分不合理,造成地方政府有一種必須依賴中央,靠中央來切派的不正常心態。在災後的台灣,我們一方面看到了很多愛心;另一方面不好的事也紛紛暴露出來,可說是「危機」與「轉機」互相拉扯。如果重建原則與機制不良,財務規劃又和過去一樣不如理想,那麼,過去不好的事情,如抽頭、圍標、綁標、回扣就照樣會黑下去。
上述兩股力量的極化:一方面民間的善念社會力動起來了,但是舊的惡勢力也跟著動起來;新生與老化,理想與落伍的衝突加大。這樣的事情,在學校與社區的重建過程中,特別明顯。像日月潭被指定為國家風景區,如果真的要做到比瑞士更美,其實必須將日月潭、魚池、埔里等地區放在一起做整體規劃。可是現在卻是不同鄉鎮各自為政,那麼目標就不可能做到。
我回國六年來,從來沒有像過去這一年那樣,心中有如此強烈的迫切感;迫切地擔憂台灣到底會「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這種上下緊繃拉扯的顯著狀況,在學術、政治和經濟都到處可見。
在學術的國際競爭上,這幾年,台灣能夠與國際互動,與海外學人大量回國服務有關,以中央研究院的自然科學方面為例,國外回來的人,就幫了大忙。可是,這些揚名國際後回國服務的人大多是在六十歲上下,馬上面臨退休,接下來,四、五十歲以下這一層的人,活躍在美國學界的少了,台灣如果五年內再沒有進一步自己做好培養人才與改善研究環境的工作,就面臨「學術斷層」的危機。
再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全世界基因序列研究正面臨新的突破,人類所有約十四萬個基因的序列在一兩年內都會被找出解答,全球的科學家們並將進一步了解每一個基因的功能,生命的祕密。由於最近幾年,國內學者努力帶動研究後,台灣在生物科學領域有很好的成就,三、五年內,在基因功能的探討與研究還可以與世界一流的單位競爭。但若政府在這新的時機呈現時不能大力支持進一步的尖端研究,優勢或機會就馬上會失去,如此一來台灣在未來的醫療衛生與製藥科技將難有遠景。
同樣地,在教育改革方面,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已經結束三年了。當年,雖然有許多理想與共識,但是,隨後,憲法中保障教科文預算佔總預算的15%條款卻被拿掉了。隨後,省政府預算中原有的地方教育補助款也不知去向,根據民間教育團體「振鐸學會」的估計,今年一年,全國教育預算就少了三百億,這是相當驚人的損失。
一個國家的學術機構必須要吸引並留住社會的菁英份子,像博士與碩士級人才不但要有高水準,也必需自己培養,不能老靠外國,這樣的學術團隊才可能有長遠的承諾與使命感,可是台灣現在的年輕學術菁英卻一再被高科技企業高薪吸引而失血。相對而言,政府在教育自己的學術人才方面卻依舊投資不足,如果我們要辦好教育並趕上國際水準,至少從現在起,每年必需投入比現有的教育經費更多出七、八百億。這個數字,在政府「延緩濟急」的考慮下,學術與教育的需求就被列為「延緩」的項目。因此,「教育斷層」已迫在眼前。
或許有人認為,我這樣的迫切感是否因為年紀愈來愈大了,我想也許不盡然。我觀察到不只是學術教育上有這種面臨能不能在這幾年衝上去的抉擇問題。其他國家發展也面對相似的狀況。
為了應付可能的危機,許多人希望未來新的國家領導人,能多聽取多元社會的聲音,進行進一步的改革,真正讓老百姓做主人,做出一個好的國家發展藍圖。台灣才不會落入「發展斷層」。
大家也希望新的國家領導人應能承接已有些成績的憲政改革,繼續整合不同意見者的聲音,使憲政改革能進一步符合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民間社會必須掌握這樣的契機,盡更大督促憲政改革的民間責任,進一步落實民主改革才有希望。
一種新的社會力,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開展,代表新知識經濟的意見領袖和企業家的社會角色,也將被重新定位。過去台灣的企業界是與政治決策機制疏離的,未來情況將很不一樣,特別是新的科技跨國公司興起,政府的角色在新經濟結構中將面臨挑戰而下降。這次總統選後,我希望企業家對於國家總體發展建立新共識方面有正面的影響力。就像今天的歐美一樣,企業界人士對政治與社會的未來發展都很積極關懷,形成社會的穩定基石。大多數的台灣企業家應該都會同意這樣的發展方向。
推動科技與推動教育改革都需要龐大經費,令人憂慮的是,現在各種社會緊急需求已形成相互排擠的效果。九二一大地震後,救災當然需要錢,可是政府也只能以舉債來籌款。現在,幸好民間還有錢,這是因為企業發展帶來了龐大社會資源。可是這些民間資金,卻可能也面臨著台海兩岸關係不穩定的威脅,這就涉及兩岸政治的未來發展變數及其可能衝擊。可是,眼前的兩岸關係卻有著莫大的「政治和心理斷層」橫阻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
有些朋友建議我,在選舉後,應該為兩岸關係的事務多表示關心,我問過自己,不是我是否願意的問題,而是我能做什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出最適當的切入點或角色來幫這件事。這的確不簡單,需要長期的努力,絕對不能只靠理念,講一講就可找到兩岸政治的出路。
國內大眾對兩岸關係衝擊台灣前途的嚴重情形,警覺性可能還不夠。從最近中共發表對台政策白皮書的後續情況看,美國政界不但緊張,而且比較傾向不樂觀和負面。南斯拉夫戰爭時,美國誤炸了中共大使館,中共則認定,這是有敵意的動作,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下降。對所謂「台灣問題」,中共確實是想趕快解決,也暴露了他的急迫性,但美國不可能同意中共的武力解決,也不會坐視。因為這也涉及美國做全世界維護和平的警察立場。因此,中共與美國在全球戰略之間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很敏感的。對美國而言,所謂的「台灣問題」,如不能和平處理,將是國際共同關切的重大事件,不但影響亞洲安定,也會對全球穩定造成衝擊。
兩岸之間是長期的誤解與不信任所造成的緊張對抗關係。這種誤解與不信任,當然又與雙方面的國際情況有關連。近年來,台灣與大陸當然也有過一些向好的方向走的機會,事實上,在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上,兩岸是有一些共同點,在台灣與大陸過去幾年的交流中,也已經提供一定的貢獻。但這樣的經貿、社會和文化交流似乎沒有同時增加足夠的互信,今後我們必須改變交流的內涵和方法,而降低誤解則是最為緊迫。
台灣有相當多的人主張台獨或相信這樣的主張才能達到台灣人當家做主的理想,台灣人也才不會再受到外來政權的欺負。有意思的是,中國大陸主張統一的人,他們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一樣,想要當家做主,不受外國人欺負。我們應該注意到這種兩岸「民心」的類似期望。如能從這樣的基礎來談,或許有可能可以找出答案。現在,我們的政府提出要求,必須大陸與台灣一樣達到民主、均富的條件才要談,大陸卻不願接受這種談判條件。同樣的,大陸堅持在「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制」的前提下才要談,台灣當然也不接受。雙方面的僵持,徒增兩岸的誤解與不信任,甚至加深敵意,這樣的發展並不好。大家應該注意,在還沒有取得互信之前就勉強進行談判,對雙方長遠發展未必有助益,目前任何「促談」的訴求,其實都缺乏理性的基礎。我們應該把共同點放在更遠的地方和更長的目標。
如果大家都接受五十年後整個世界就是個地球村,那麼未來的「主權國家」的觀念,也將與現在完全不一樣。所謂「一個中國」的說法也將會完全有不同的意義和內涵。同樣的,眼前的統獨爭議,再過五十年,也將不一樣。長期看,在一個地球村的架構下,兩岸之間的良性關係自應有所調整。統獨兩極論到時將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兩岸人民都可能達到,各自當家做主不受欺負的目標。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我太樂觀了,不過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是否同意每個人都應有這樣心願與決心,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台灣許多企業家正在推動企業管理扁平化的改革,他們這種企業內部民主化的作為,也獲得一些不錯的成效。如果台灣企業改革的經驗能帶到大陸,當可向他們証明台灣是有能力帶動中國往好的方向走的。這是不是在促成大陸的政治轉型,有待觀察,但至少是兩岸民間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壓力下,在共同努力解決經濟的難題。這種局面,特別是台灣高科技企業人士在大陸的經驗,令人感到樂觀。他們的經驗可能與政治人物的感受不同,政治人物總以為中國與台灣的政治關係特殊,以為經濟能改革,政治卻很難改變,我不相信兩岸之間注定只有這種改不了的惡運。如果我們能夠珍惜互相之間慢慢累積的細微共識,台灣就不會陷入泥淖,非成為中共眼中美日所利用的反華基地不可;也不至於在他們心目中,台灣變成了解決中國民族主義最後的尊嚴所繫,因此非併吞不可。
除了兩岸問題的威脅,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將衝擊台灣,五年內,溫室效應將使全世界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嚴格的限制,這將對台灣的工業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台灣過去與現在的能源使用,仍受到高耗能工業的拖累,這種不重視環境生態後果的工業政策,未來如果仍然持續,台灣會因為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與過多的汙染排放,使台灣成為「被懲罰的對象」,全世界各國將對台灣採取抵制行動。目前,政府雖然也有一些推展永續發展的方案,可是投資與努力都還很不足,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半世紀「一切為經濟」的發展模式所造成的汙染,早已超出海島生態環境能自淨的最大容許量和承載能力。如果未來還以增加高耗能的工業來持續擴大規模經濟,或是毫無選擇的發展工業,必將違背海島永續發展的願景。
無論在學術研究、教育改革、企業發展、或兩岸關係與環境保護,每個方向,台灣都正走在往上提升或向下沉淪的抉擇點上。未來五年,台灣要是沒趕上,就可能永遠沒機會了。今年春節期間,我向幾位來家裡作客的朋友表示過,我很憂慮,大眾被一時選戰的激情所迷惑,而忽略了更長遠的願景。我們應該勇於善盡知識份子的言責提醒社會,否則,一旦台灣向下沉淪,未來我們一定會感到後悔,沒有站出來說該說的話。今天我們說話了,就是關切台灣未來的承諾,期待得到大家的回應,面對左右未來五年關鍵發展的所有「斷層」,台灣人要一起努力跨越它們,而且共同建立美好的希望之橋。